新资讯

金属的加工硬化和金属的软化过程

2018-08-07 阅读次数:

  金属塑性变形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加工硬化,或称冷作硬化。其表现是:如要继续变形,外力必须增大。显然,这种变化是由塑性变形时金属内部组织结构的变化所引起的。
  一、变形金属的加工硬化
  金属在某一温度以下进行塑性变形时,随着变形程度的增加, 强度和硬度升高,而塑性下降的现象称为加工硬化。这是由于金属内部各晶粒的晶格位向不一致,当发生塑性变形时,各晶粒内部逐步产生了滑移,使沿滑移面附近的晶格出现扭曲,晶粒此时也被破碎,晶界增多因而阻碍进一步的滑移。因此,要想
再次产生滑移变形,就要增加外力。
  加工硬化给金属的进一步变形和以后的切削加工带来了困难。如在过低温度下停锻,由于产生加工硬化,使金属塑性下降, 要继续塑性变形困难,就不得不增加中间退火工艺,而降低了生产率和提高了生产成本,这是不利因素。加工硬化也有其好的实际应用意义,如对一些无法通过热处理强化的金属材料,可采用加工硬化来强化,以提高金属零件的承载能力。另外,冲压金属杯形坯时,因为已变形部分首先产生加工硬化,使变形转移到其它部分继续进行,从而获得壁厚均匀的杯形件。加工硬化还可以用来提高锻件表面粗糙度、耐磨性和强度。
  加工硬化现象不仅存在于黑色金属加工过程中,不少有色金属材料(铝、钢等)也常用加工硬化的方法来提高其硬度和强度。金属产生加工硬化后使其某些物理、化学性能也发生显著的变化, 如电阻增加、耐蚀性降低等。
 

 
  二、金属的软化过程
  由于变形金属所产生的加工硬化给后续加工带了一定困难, 所以在生产中常用中间退火来消除加工硬化的影响,以改善其加工性能。而变形后的金属在加热过程中,一般依次经历下述三个阶段:
  1.回复。当加热温度不高时,原子活动能力不强,但已能从不稳定位置恢复到稳定位置,使晶格的歪扭得到消除,残余应力也基本消除,而力学性能、物理性能也有所变化,如强度、硬度略有下降,塑性则稍有上升。
  2.再结晶。当加热温度较高时,金属原子的活动能力迅速增大,晶粒开始发生改变,沿着各破碎晶界处以及晶格扭曲处重新形成晶核,并生长成等轴晶粒,这而已转变过程称为再结晶。再结晶使力学性能基本恢复到变性前的状态。
  3.晶粒长大。经过再结晶后的金属,一般都能得到细小而均匀的晶粒。但如果加热温度过高或加热时间过长,会使某些晶粒的晶界向其周围的其它晶粒扩展,把别的晶粒吞并掉而迅速长大。 粗晶使金属的强度下降,塑性和韧性降低。这种再结晶后晶粒长大的过程称为聚集再结晶,也称二次再结晶。为了避免因新晶粒的长大而使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降低,再结晶退火不宜过髙,加热时间也不宜过长。
  另外,影响再结晶后晶粒大小的因素还有变形程度。当变形程度很小时,由于金属不发生再结晶,晶粒大小的变化不大。当变形程度稍有增加,再结晶退火后的晶粒急剧长大。所以称***大晶粒度的变形程度为“临界变形度”。临界变形度随金属种类不同而异,随变形温度不同而变化。如钢在低温区临界变形度为5%-10%,高温区为2%-25%。超过临界变形度,因变形增大,再结晶核心数目增加很多,于是形成了较细的晶粒结构。所以为了获得细小的晶粒,应尽童避免在临界变形度内变形。
  一般来说,要想获得细小而均匀的组织结构,主要措施有:
 (1)采用较低的变形温度(在保证再结晶过程进行的前提下)喝较大的变形程度(避开临界变形度区间),则可获得较细的晶粒结构。
 (2)尽量使变形坯料各部分的温度分布均匀,以便均匀变形。